我叫杜正田,今年75岁,是塔里木油田的退休员工。刚分配到南疆石油会战指挥部时,我在汽车站固井队修特种车辆。那时条件艰苦,食堂碗筷不够,我是党员又是退伍兵,总让群众先吃。炊事员看我总饿着,塞给我一个搪瓷碗,就这样,这碗跟着我走南闯北几十年,至今舍不得扔。
1977年,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柯1井抢险。当时井场油气冲天,冰雨混着原油砸下来,井场几百米外全是冰。七八个人喊着号子扛钢管。泥浆池没有搅拌机,人就跳下去,用身体搅拌。那次抢险历经三天三夜,稍不留神命就没了,但大伙儿硬是咬着牙扛过来了。
我在塔里木油田干了30年,靠的就是这股“人拉肩扛”的劲儿。如今退休了,我常和年轻人念叨,别怕吃苦,要传承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。我盼着塔里木油田早日建成世界一流,给国家再多添把力。这搪瓷碗我留着,里头盛的不止是饭,更是咱老一辈石油人爱国爱企的心。
在塔西南开展马蹄形会战时,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分公司(原物探局第三地质调查处)首先遇到打井难题。戈壁滩全是砾石区,给施工增加了很大困难。钻机打井时,发出格楞楞、格楞楞的响声,只听钻机响、不见钻头下。钻头一次一次更换,从早到晚也打不了几米,可提钻时,钻头钻杆还被砾石死死卡住,转不动也上不来,最后大家只能采用镐头、铁锹挖出来。钻机无法打井,只有利用人工挖炮坑来替代打井。十字镐抡起来落下,砰的一声火星四溅,双臂震得发麻,虎口震得出血。干久了,汗流九游体育官网入口浃背,眼前一片漆黑。到了吃饭的时候,手都伸不值。放眼望去,满是缠着白色绷带的双手,捧着碗在吃饭,拿筷子都很艰难。
1989年,塔里木第一勘探公司(原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)7015钻井队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—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钻探塔中1井,平稳钻入目的层段,引起世人关注。塔里木第一勘探公司先后打出轮南1、塔中1、克深35、轮探1井等一批批喜获工业油气流的优质井,为塔里木油田开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
塔里木石油人在西气之源用15个月时间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处理站——克拉处理站,并于2004年12月1日顺利投产,向西气东输管网供气。克拉处理站(克拉油气运维中心)履行保供使命,秉承和发扬“勇闯禁区、挑战极限、顽强攻坚、争创一流”的克拉2精神,经过几代石油人的坚守和奉献,陆续形成了“一个人,一口井,一座城”采气文化、“四个创一流”克拉处理站党支部文化,成为克拉2气田宝贵的精神文化和传承。克拉2气田用安全保供和天然气产量,向祖国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。随着管理和自动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,这座现代化场站依然屹立在西气之源,并继续履行着保供使命。
(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丨冯丽 景小雷李涛李瑞 傅连平陈月叶 乃毕江 陈静)